{singhi}
hisd
中國長城
發佈於 Sun, 06/29 2025 𖦋

中國長城是位於中國北方的一系列古老城牆和防禦工事,總長超過 13,000 英里。它或許是中國及其悠久輝煌歷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徵。長城最初由秦始皇於西元前三世紀構想,旨在阻止蠻族游牧民族的入侵。長城最著名、保存最完好的部分建於西元 14 世紀至 17 世紀的明朝時期。儘管長城從未有效阻止入侵者進入中國,但它卻成為中華文明持久力量的強大象徵。

秦朝的修建

儘管中國長城的緣起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五世紀,但其中許多防禦工事的歷史甚至比這還要早上數百年,當時中國在所謂的戰國時期分裂成多個獨立王國。

約西元前 220 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的秦朝第一位皇帝——下令拆除各國之間較早的防禦工事,並將北方邊境上現有的多段城牆連接成一個單一的系統,使其綿延超過 10,000 里(一里約為三分之一英里),以保護中國免受來自北方的攻擊。

「萬里長城」的修建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建設項目之一。傳說中,著名的中國將軍蒙恬最初指導這個項目,並動用了大量的士兵、囚犯和百姓作為勞工。

長城主要由泥土和石頭建成,從中國海岸的山海關 一直向西延伸超過 3,000 英里,進入甘肅省。在一些戰略要地,城牆部分重疊以實現最大程度的安全(包括北京北部的八達嶺段,該段後來在明朝時期進行了修復)。

長城底部寬度從 15 到 50 英尺不等,高約 15-30 英尺,頂部設有 12 英尺或更高的城牆;沿途每隔一段距離便設有瞭望塔。

你知道嗎? 當秦始皇約在西元前 221 年下令修建長城時,修建長城的勞動力主要由士兵和囚犯組成。據說有多達 40 萬人在長城修建過程中喪生;其中許多工人就被埋在長城內部。

歷代長城

隨著秦始皇的駕崩和秦朝的滅亡,長城大部分年久失修。在後來的漢朝滅亡後,一系列邊境部落控制了中國北方。其中最強大的是北魏王朝,他們修復並擴建了現有的長城,以抵禦其他部落的攻擊。

北齊王國(550–577 年)修建或修復了超過 900 英里的城牆,而短暫但有效的隋朝(581–618 年)也多次修復和擴建了中國長城。

隨著隋朝的滅亡和唐朝的崛起,長城作為防禦工事的重要性降低,因為中國已經擊敗了北方的突厥部落,並將版圖擴展到長城原先保護的邊界之外。

宋朝時期,中國在北方遼、金兩族的威脅下被迫後撤,這兩個民族佔領了長城兩側的許多地區。強大的元(蒙古)朝(約 1271-1368 年)由成吉思汗建立,最終控制了整個中國、亞洲部分地區和歐洲部分地區。

儘管長城對蒙古人作為軍事防禦工事的重要性不大,但仍有士兵駐守長城,以保護沿著此時期建立的利潤豐厚的絲綢之路貿易路線旅行的商人和商隊。

明朝時期的長城修建

儘管歷史悠久,但今天我們所見的中國長城主要是在強大的明朝(1368-1644 年)期間修建的。

與蒙古人一樣,早期的明朝統治者對修建邊境防禦工事興趣不大,在 15 世紀後期之前,長城修建活動有限。1421 年,明成祖永樂皇帝在原蒙古城市大都的舊址上,宣布北京為中國的新首都。

在明朝統治者的強大領導下,中華文化蓬勃發展,這個時期除了長城之外,還進行了大量的建設,包括橋樑、寺廟和寶塔。

長城最宏偉且保存最完好部分的修建始於約 1474 年。經過最初的領土擴張階段後,明朝統治者採取了大部分防禦姿態,而他們對長城的改革和擴建是這項戰略的關鍵。

明長城從遼寧省的鴨綠江一直延伸到甘肅省洮來河的東岸,並從東向西蜿蜒穿過今天的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

從居庸關以西開始,長城分為南北兩線,分別稱為內長城和外長城。沿長城設有戰略性「關隘」(即堡壘)和關口;離北京最近的居庸關、倒馬關和紫荊關被稱為「內三關」,而更西邊的雁門關、寧武關和偏頭關則被稱為「外三關」。

明朝時期,所有六個關隘都駐有重兵,被視為保衛首都的關鍵。

中國長城的意義

在 17 世紀中期,來自滿洲中南部的滿族人突破長城並侵入北京,最終迫使明朝滅亡,清朝開始。

在 18 世紀到 20 世紀之間,長城成為西方世界最常見的中國象徵,它既是中國力量的物質體現,也是中國國家為抵禦外來影響並對其公民施加控制而維持的壁壘的心理象徵。

如今,長城普遍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壯舉之一。198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長城列為世界遺產,20 世紀流行的一個說法是它是唯一從太空可見的人造建築(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此後已駁斥這一說法)。

多年來,長城在多處被開闢為道路,許多部分在數百年的疏於維護後已經惡化。中國長城最著名的部分——八達嶺,位於北京西北 43 英里(70 公里)處——在 1950 年代後期重建,每天吸引數千名國內外遊客。